2020-05-28 14:57:12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阜新华图 辽宁考试网为您提供辽宁考试备考文章。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备考文章:行测判断逻辑案例。更多招考信息敬请关注阜新华图官方网站(http://fuxin.huatu.com/)或者阜新华图公众号(fxhuatu)阜新华图 咨询电话:0418—6609960。
【逻辑案例1】智者欧底姆斯使用的是什么手法?
苏格拉底领了一个青年到智者欧底姆斯那里去请教。这个智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就想在初次见面时给这个青年一个下马威。因此,一见面他就劈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你学习的是已经知道的东西,还是不知道的东西?”这个青年回答,学习的 当然是他不知道的东西。于是,欧底姆斯就向这个青年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
“你认识字母?”
“我认识。”
“所有的字母都认识吗?”
“是的。”
“而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
“是的。”
“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么教师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吗?”
“是的。”
“那么,或者你并不在学习,只是那些不认识字母的人在学习吧?”
“不,我也在学习。”
“那么,如果你认识字母,那你就在学习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
“是的。”
“那么,你最初的回答就不对了。”
这个青年就是这样被欧底姆斯弄得昏头昏脑,最后承认自己的失败,而甘心拜他为师。
请问:欧底姆斯是用什么手法把这个青年弄得昏头昏脑的?
【逻辑分析】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哲学学派———智者学 派。这个学 派在哲学史上以善于论辩而著称。这些“智者”,不仅自己常常同别人论辩,而且还 以 此 为职业,招收门徒,专门传授论辩的方法。其中不少人沦为诡辩论者。
本题中欧底姆斯所采用的基本手法,就是玩弄语词把戏,以混淆是非。
我们已经知道,概念都是通过语词来 表达的,但是,语词同 概 念 并 不 是 一 一 对 应 的。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而同一 个语词也可表达不同的概念。人们在 思 维 与 辩 论 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词和概念的这种联系和区别。如果故意地抹杀这种联系和区别,加以割裂或夸大,那就势必会造成语词或概念的混淆。
在日常语言中,有的语词的含义 是不确定 的,这种情 况就有可能为某些人所 利 用,混淆同一语词所具有的各种不同含义(即表达的不同概念),来进行诡辩。在本题中,欧底姆斯就是这样干的。比如,“教师教你的时候”这个复合词所表示的时间概念,既可以指谈话时的“过去”,也可以指谈话时的“现在”,甚至是“未来”。而当欧底姆斯向这位青年提问说:“教师教你的时候,不正是教你认识字母吗?”其中“教你的时候”指的是“过去”,即表示“过去”这一时间概念。而当他向青年提问说:“如果你 认识字母,那么教师教你的不就是你已经知道的东西了吗?”这时,“教你的时候”(在文中省略了)指的则是“现 在”(或“未 来”),即表示 的是“现在”(或“未来”)的时间概念。但是,这位青年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因此被弄得昏头昏脑了。
【逻辑案例2】小气鬼做帽子
西班牙文学名著《唐·吉诃德》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桑丘总督在任时,遇到这样一个案 件。有个小气鬼拿了一块布去请一个裁缝做一顶帽子。他问布够不够?裁缝量了布之后说:布够了。但是,这个小气鬼疑心裁缝要赚他的布,于是,他就问这块布够不够做两顶帽子。裁缝看 透了他的心思,就回答说:够做。小气鬼还不罢休,又问够不够做三顶帽子。……他添上 一顶又一 顶,直到五顶,裁缝总说能够做。就这样,他们谈妥了,这块布做五顶帽子。
等到约定取帽子的那一天,小气鬼到了裁缝店。他看到裁缝拿出做好的五顶帽子,小得只能套在手指头上。小气鬼发现自己上了当,于是就到桑丘总督那里告裁缝的状。在
法庭上,原告小气鬼坚持要裁缝赔他的布,而被告裁缝却坚持要小气鬼付工钱。桑丘总督听了两人的话之后,作了这样的判决:裁缝不准要工钱,小气鬼也不准要布,做好的帽子充公,送到牢里给囚犯用。
我们要问:裁缝与小气鬼的争吵,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引起的呢?
(编辑:阜新华图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