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1 10:16:59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华图教育
阜新华图为您提供辽宁省内招聘备考信息:2022辽宁省考备考言语解题技巧之反面论证。更多考试招聘信息敬请关注阜新华图人事考试网(http://fuxin.huatu.com/)或者关注阜新华图微信公众号(fxhuatu),阜新华图咨询电话:0418-6609960。
在阅读理解题目当中,一般出现的论证方法大家都是正面的论证,比如举例论证或者援引观点等,它们都是作为论据的存在去证明文段的观点,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论证方式就是反面论证,反面论证就是从反面去论证观点的成立,它本身也是一种论据,但是有的时候它也可能作为论点出现,需要我们分情况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这种论证方式。
反面论证的格式是如果不…那么…/否则/不然/一旦+不好的结果,比如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考不上公务员。这句话是为了论证我们应该去好好学习。所以反面论证大家要知道的是一定是假设的情况,而且带来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
反面论证在文段中出现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正面观点+反面论证,此时反面论证本身是作为论据存在,不重要,重点是前面的正面观点。比如说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你就考不上公务员。这句话的重点是应该引导的对策,也就是好好学习这个观点。
没有正面观点,只有反面论证,这个时候我们要通过反推得到正面观点。比如如果你不努力,你就考不上大学。这句话没有正面观点,但是我们可以将反面论证的做法给反过来就是作者想要强调的观点,也就是应该好好努力。
这要求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明确反面论证的形式是哪一种,分情况讨论,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列举两道例题让大家感受一下反面论证在题目中的运用。
【例1】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答案】A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以读者常把史传文学《三国演义》当作信史为例,引出“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接着通过转折词“但”强调“文”“史”不能混淆,不能以“文”代“史”,最后一句进行反面论证。文段是“分—总—分”结构,主旨句是“‘文’与‘史’……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根据“‘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可知,B项表述与原文不符。C项:“史传文学的生命力”为无中生有。D项:文段强调的是“以‘文’代‘史’”,并未说明对立统一。
【例2】内容产业包括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智慧。报业更多是生产信息,出版业主要集中生产知识和智慧,生产信息的必然先于生产知识和智慧的受到互联网冲击。其实原先不少报纸有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但近年来,报纸的这一特色日益褪色。如果报纸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只是在海量信息层面做文章,竞争不过新媒体是自然而然的。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报业竞争不过新媒体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B.报业相比出版业更早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C.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是其取胜的关键武器
D.今天报业欲生存应多在知识层面生产信息
【答案】D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内容产业的三个层次,之后介绍了报业和出版业生产内容的不同,使得报业先于出版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然后通过“其实”和“但”指出近年来报业的现状,即报纸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日益褪色,最后通过反面论证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文段结构为“分—总”,重点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强调报纸想要和新媒体竞争就要能从知识层面产生信息。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反面论证部分的内容,非重点。B项:非文段重点部分。C项:互联网取胜关键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这两道题。例1是正面观点+反面论证的形式,所以直接同义替换正面观点,例2是只有反面论证,所以我们需要反推对策。在以后的学习备考过程中,大家需要将这种论证方式的理论熟记于心,以更好的理解题目。
(编辑:阜新华图01)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