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6 10:53:27 辽宁华图公考问答 http://ln.huatu.com/wenda/ 文章来源:来源网络
阜新华图 辽宁考试网为您提供辽宁考试备考文章:唯物辩证法之两大特征。更多招考信息敬请关注阜新华图官方网站(http://fuxin.huatu.com/)或者阜新华图公众号(fxhuatu)阜新华图咨询电话:0418—6609960。
经济学常识是省考或者国考的行测常识部分不可或缺的内容。宏观经济常识又是经济学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包括了四个部分,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国际收支平衡包括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说到进出口贸易,或者说国际贸易,就会产生一个基本问题,即国际贸易这种经济行为是怎样产生的?
国际贸易的经济学解释需要学员掌握两种不同的经济学的解释方法。一个是绝对优势理论,一个是比较优势理论。两个理论的差异,体现了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经济学家对于国际贸易产生的不同认识。
首先我们来看绝对优势理论,它是早期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是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斯密,斯密在1776年发表了他著名《国富论》,开辟了近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先河,斯密是西方微观经济学的鼻祖,最著名的理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深入人心。那么斯密对于国际贸易产生的经济学解释又是怎样的呢?他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购买别国产品反而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够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比别的国家先进,或者说具有绝对优势,因为该国能够用同样的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使每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低于别国,因此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所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其实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比如说中国在古代最擅长的就是生产茶叶、瓷器和丝绸,在欧洲缺乏这样商品生产的技术,于是欧洲向中国大量的进口茶叶、瓷器和丝绸。同时,中国在武器制造这个方面,是处于一个绝对的劣势的,那么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向西欧国家,进口了一部分的军火武器。根据生产力的不同水平,两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具有技术上的绝对的优势,于是国际贸易就产生了,它是一个互通有无的过程。
第二种对国际贸易产生的经济学时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产生于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之后的100年间,那么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是由谁提出来的呢?他就是英国的另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李嘉图,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见解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李嘉图在国际贸易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这里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别,说的是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转而强调了,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李嘉图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首先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干一件事儿就不能干另一件事,这是机会成本的问题,我们人类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做了一件事情,那么另一件事情,我们在同一个时间就做不了。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李嘉图提出如果在美国生产1000万枚玫瑰的机会成本是10万台电脑(注意他的标准是机会成本,是10万台电脑),而同时在南美洲一个国家,生产1000万支玫瑰的机会成本是3万台电脑,这样在生产玫瑰这个问题上。南美洲的这个国家就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它有着更少的机会成本,反过来讲,在生产电脑这个问题上,美国具有比较优势,因为生产电脑的机会成本美国要更小一些。这样,美国负责生产电脑,南美国家生产玫瑰,然后美国进口玫瑰,南美国家进口电脑,这对双方国家都是有利的。
绝对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成本和技术方面的绝对差别,比较优势理论强调的是机会成本的差别,那么两种不同的差别,或者说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最后都指向“国际贸易是必要的”这样一个共同的结论。
以上就是两个最基础的对于国际贸易产生的解释。由于时间关系等条件限制,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在所难免,希望有关专家、领导、学员批评指正。
唯物辩证法一直是常识判断中考试的重点。唯物辩证法包括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本文就对其中的两大特征进行系统性梳理,以期帮助广大考生复习备考。
两大特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可以说,普遍联系和发展是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本性。因此,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相互交织起来的画面。”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有以下几个特征:1.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也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2.联系具有普遍性。它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3.联系具有多样性。因为统一的物质世界是多样的,所以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构成了物质的运动,运动引起变化,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就像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现代科学凭借科学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兴衰变化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再从奴隶社会发展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的国家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表现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从我国的现实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作为过程的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必然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下面我们看几道省考中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真题:
【例1】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而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这些人的做法违背了( )。
A.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C.量变和质变统一的观点 D.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观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挖甘草获利却引发了沙尘暴,忽视了事物的联系关系,甘草的生长与土壤荒漠化具有普遍联系,而人们恰恰忽视了这种联系的普遍性。故选A。
【例2-多选】重视创新,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B.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
C.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BD
【解析】创新能实现事物的质变,而创新也是一个发展,即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A项在题目中并没有体现,C项的表述本身就是错误的。故选BD。
综上所述,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考生只有掌握它们的内涵和特征,才能在做题时游刃有余,取得考试的胜利。掌握哲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对吉林省考的常识判断得分是至关重要的。希望考生们能坚持不懈,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岗位。
获取更多考试咨询,关注阜新华图微信公众号
贴心微信客服
贴心QQ客服